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回首銀聯新村

筆者:李榮炎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我住過的眷村——台中縣大里市的「銀聯一村」,是民國四十五年國防部規劃系統建造分配的第一期新屋;所用的木材,不管是門、窗、柱、樑,全是最好的檜木;惟初建時飲水取自油壓井水,至五十年才裝設了自來水。 我的家眷原在苗栗租屋居住,之所以有此優遇,是因我服役的部隊要調戍金門了。 我們廿七師,編裝精良,乃國之干城、陸軍前瞻步兵勁旅,且是百粵子弟組成的「老廣部隊」,駐防所在,遍及金、馬各外島。四十七年參與護衛臺、澎的「八二三」戰役;四十八年臺灣遭逢「八七」水災後,又完成中部重建工程。當年,我在本師八十一團擔任第三營少校輔導長。 記得「八七」水災時,全村淹沒,道路阻絕,廿七人不幸亡故,村民暫避第四新兵訓練中心大禮堂七天,各方捐輸湧至,部隊官兵奮勇救災,飲食端賴空軍直昇機空投;而我官兵一面救災,眷屬卻也是災民,親體同胞互助溫情,感銘至深。 四十年後,再遭逢「九二一」震災,毀屋多棟,但較之「八七」水災,幸無傷亡;我家雖有些損害,總算安度兩次大災難。 追溯我們眷村,因隨軍來臺的眷屬甚多,卻無特定處所安置,不少眷屬跟隨部隊,移防到那裡就住到那裡。但部隊調防外島時,便不能隨行了!於是,有的奉撥專款,急就章地搭建僅可容身的臨時建築暫居,也有發些安家費自理的。但家庭生活和孩子就學等問題,得有長遠妥貼之解決之道。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呼籲輸將,共襄盛舉,一時之間,銀行界、貿易界、影劇界等同起響應,許多眷村如雨後春筍,由北而南,由西而東,紛紛建村。如此安定繁榮了好一段時日,到眷村第二代、第三代,力爭上游,青出於藍,表現傑出者每見於各階層,也蘊育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。 「銀聯一村」於民國四十五年興建完成後,分配陸軍、聯勤等單位官兵眷屬,村民感恩懷德,特建「中正台」紀念,惟構築簡易,經廿年風雨,樑木腐朽,七十二年間,在自治會長叢樹林奔走籌措下,獲陳庚金縣長和地方首長、仕紳支助,於六月中旬改建,同年雙十節竣工後,繼續進行各項集會活動。 而「銀聯一村」眷舍,也在水患風災與地震侵襲卅五年後,牆木損蝕,影響安全,經自治會協調,亦於八十年間,蒙國防部撥款,由第十軍團招標,重砌磚牆,更換屋瓦、電路,新增天花板、油漆等設施。又因人口增加,兩家客運公司相繼營運,加速繁榮,原設在「中正台」前的車站已難以迴旋,而且位處僻隅,空郊曠野,如遇風雨,咸感不便。幸有段士清先生,於八十二年間,慨捐十六萬元,加上台中客運、大里鄉公所和本村健民辦公處贊助,興建候車亭,嘉惠乘客遮風避雨。段先生自奉甚儉卻熱心公益,令人敬佩。 只是物換星移,老舊眷村,單靠修繕已不敷需求;一幅幅不調和的畫面觸目皆是,且八家十家連棟,一家失火,全棟遭殃;幾經研商周折後,決定改配國宅或自購成屋,而且統限於民國九十四年完成,原地據說將改建公園。 我們這些同住了半世紀的老鄰居,仿如親人,雖四處分散,各奔前程,但回首往日漫漫歲月,不勝依依,低徊難已!(點閱次數:1273)